河北武安拽面绝了!面条会“跳舞&rdq
河北武安拽面绝了!面条会“跳舞”,师傅一拽惊呆全场!
顺眼且耐心的喜鹊2025-07-06 04:06河南关注AI导读听全文约5分钟"啪!"面团砸在案板上的声音像一声惊堂木,把食客们的目光全拽了过去。武安老张面馆的赵师傅袖子一挽,露出晒得黝黑的胳膊,那面团在他手里就跟活了似的。旁边穿碎花褂子的老太太直咂嘴:"瞧瞧这手法,三十年功夫都在这胳膊肘里转悠呢!"
灶台边早围了七八个举着手机的年轻人,镜头对准赵师傅青筋微凸的手背。只见他五指张开往面皮上一按,手腕轻轻一抖,三指宽的面条突然凌空飞起,像条白练似的在空中"嗖"地抻成两米长。穿耐克鞋的小伙子手机差点掉锅里:"娘诶!这面条咋跟橡皮筋似的?"后厨飘来的芝麻酱香混着陈醋味儿,勾得人胃里直冒酸水。
武安人管这叫"面领舞",和面时得往小麦粉里兑三分之一的荞麦粉。赵师傅的徒弟小王偷师三年才学会"甩袖"的绝活——面团要顺时针揉够二百下,醒好的面能拉出半透明的筋膜。有回电视台来拍摄,面案上撒的薄面被电风扇吹起来,在镜头里跟下雪似的,老师傅手腕一翻,面条就在这"雪花"里穿成了白龙。
最绝的是浇头柜上那排粗瓷大碗,炸酱要用六必居的干黄酱配五花肉丁,文火煵出来的酱色比老榆木还深沉。穿校服的小姑娘扒着柜台点单:"叔,给俺多舀勺辣椒油呗!"红艳艳的油辣子往白玉似的面条上一浇,腾起的热气把玻璃窗都蒙住了。戴金链子的货车司机吸溜得震天响,脑门上的汗珠子吧嗒掉进碗里——这吃相在拽面馆里最招人待见,说明师傅手艺地道。
老街坊们记得清楚,九八年发大水那会儿,赵师傅支着大铁锅在堤坝上拽面。救灾的解放军小伙连吃三碗,抹着嘴说比压缩饼干得劲多了。现在面馆墙上还挂着泛黄的锦旗,褪了色的流苏底下压着张老照片:二十年前的赵师傅头发还乌黑,拽面的架势像在打太极拳。
后院里晒着的荆条筐最有意思,新麦下来时能摞成小山。和面用的井水是特意从三十米深的机井里打的,老食客们说这水带着甜味儿。穿对襟褂子的老爷子蹲在门槛上掰蒜,嘴里念叨着:"五八年吃食堂那会儿,半碗拽面能换两个工分。"案板底下还压着张1983年的粮票,被油渍浸成了琥珀色。
最热闹要数冬至那天,天没亮就有穿貂皮大衣的老板娘来占座。赵师傅的媳妇在门口支起油锅炸麻糖,金黄的糖泡在油面上咕嘟。穿冲锋衣的驴友举着云台相机拍全景,镜头里热汽腾腾的拽面锅,活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。戴毛线帽的小孩踮脚数着:"一、二、三..."数到七下,他爸的筷子已经捞起颤巍巍的面条。
面馆西墙挂着幅手绘的武安老地图,红铅笔圈出来的拽面馆比国营百货大楼还显眼。柜台玻璃板下压着张前年的剪报,标题写着《非遗传承人赵铁柱:让世界看见武安拽面》。来考察的民俗专家发现个趣事:拽面师傅的右手无名指总比左手粗一圈——那是常年绕面留下的职业印记。
后巷卖豆腐的老李头最懂门道,他说看拽面好坏得听声。好的面条下锅"唰"地一声,跟快刀切嫩芹菜似的脆生。傍晚收摊时,赵师傅喜欢坐在条凳上抽旱烟,烟袋锅在暮色里一明一灭。案板上剩下的边角料被他三两下抻成细丝,往滚水里一汆就变成银鱼似的面须汤,舀给晚归的环卫工暖身子。
有个北京来的美食博主在直播里算过,赵师傅一天要拽六百多下面条,相当于每天做四百次引体向上。穿汉服拍照的姑娘们发现,老师傅拽面时后脖颈会鼓起小核桃似的肌肉块。最绝的是下雨天,水汽重的日子面条能多抻半尺,老师傅说这是老天爷给武安人加的餐。
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、有益、向上的新闻内容,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妥善解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