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首《八月》古诗词。暑气淬金,晨风染冽,蝉鸣渐哑
10首《八月》古诗词。暑气淬金,晨风染冽,蝉鸣渐哑,稻浪初涌
村烟二三里2025-08-07 10:50湖北关注AI导读听全文约6分钟八月,是一年光景中最富张力的一页。
它不像七月那般酷暑逼人,也尚未沾染九月深秋的萧瑟,更像一曲明澈的间奏。
此时,天空高远得近乎透明,偶尔掠过蓬松的云絮;蝉鸣声似乎被阳光淬炼过,从浓烈渐次染上嘶哑的余韵。暑气犹在午间流连,而早晚的风已然裹挟着不易察觉的清冽,悄然拂过田野初熟的稻浪、拂过枝头日渐饱满的果实。
这是丰收前静待的序章,也是万物悄然积蓄力量的刹那。
阳光依然慷慨,却已悄然改变落笔的角度,在大地上投下更深、更长的影子。站在八月的门槛,我们能清晰触摸到时光流动的质感——夏的余烬与秋的信使在风中共舞,暑热与清凉在昼夜轮转间微妙交锋。
这是一个酝酿着蜕变与成熟的时节,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谷物灌浆、瓜果甜润的无声歌谣。
八月,你好!今天请让我们用十首古诗词走进八月,并感受八月的暑气淬金、晨风染冽、蝉鸣渐哑、稻浪初涌、云散天开、月华如练。
- 唐·李贺《八月》
孀妾怨夜长,独客梦归家。
傍檐虫缉丝,向壁灯垂花。
檐外月光吐,帘中树影斜。
悠悠飞露姿,点缀池中荷。
此诗以秋夜孤寂为底色,借“孀妾”“独客”视角勾勒人间别离。檐下虫鸣如丝,灯影若花,动静相生;月光倾泻,树影横斜,清冷入画。末句点睛:飞露凝荷,晶莹暂驻却终将消逝,暗喻时光易逝、美好难留的怅然。
- 唐·韩愈《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·其二》
纤云四卷天无河,清风吹空月舒波。
沙平水息声影绝,一杯相属君当歌。
君歌声酸辞且苦,不能听终泪如雨。
中秋月夜本应欢聚,却满纸悲声。云散天开、月华如练的澄澈夜景,反衬诗人与友人的酸楚心境。“声酸辞苦”“泪如雨”直抒宦海沉浮之痛,举杯对饮间尽是壮志难酬的苦涩,明朗月色与黯然心绪形成尖锐对照。
- 唐·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(节选)
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
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
下者飘转沉塘坳。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开篇的经典画面。八月狂风如猛兽撕扯茅屋,草絮漫天纷飞,缠绕高树或沉落泥潭。诗人以“怒号”“卷”“飞”等动词动态呈现自然之威,破屋漏雨的窘迫背后,是为天下寒士呐喊的博大襟怀。
- 宋·陆游《八月》
樵风溪上弄扁舟,破晓冲烟带月收。
明日江城逢七夕,莫辞瓜果会层楼。
短短四句尽显闲适之趣。子时摇舟捕鱼,踏月而出戴月归;天明笑赴七夕瓜果宴。没有华丽辞藻,只以“弄扁舟”“带月收”的白描手法,传递渔家朴素悠然的生活节奏,结尾的节日期许更平添人间暖意。
- 元·郑允端《八月》
八月秋云薄,天高月倍明。
池边花弄影,风动舞衣轻。
全诗如一幅秋夜小品。薄云难掩朗月清辉,池畔花枝在月光下摇曳生姿,“弄影”“舞衣”以拟人手法赋予静物灵动美。风过处,花香与月色交织,画面轻盈空灵,烘托出秋夜的宁静恬淡。
- 唐·章孝标《八月》
徙倚仙居绕翠廊,分明时节是秋光。
芙蓉出水秋无著,菱叶穿波夏已伤。
漫步园林捕捉季节流转。回廊绿意犹存,却分明已是秋;池中芙蓉初绽却无夏日底气,菱叶凋零更显秋寒逼人。“秋无著”“夏已伤”以含蓄笔法写万物代谢,暗藏繁华将尽的淡淡哀愁。
- 明·王嗣奭《八月》
八月霜飞柳半黄,芜城秋色正苍茫。
白露未晞江上雨,清秋燕子故飞飞。
秋深之景萧瑟却不死寂。轻霜染黄柳叶,烟雨笼罩芜城,白露与冷雨交织;而“燕子故飞飞”的灵动一笔,为苍茫画面注入生机。燕影翩跹似在挽留时光,反更添岁月匆匆的寂寥。
- 唐·佚名《八月》(敦煌残卷)
八月金风初应节,江上芦花如雪飞。
征人夜夜听刀斗,秣马天山犹未归。
边塞秋歌凄怆动人。八月江畔芦花纷扬若雪,本是人间秋色;但征夫只能夜听军中刁斗,秣马天山遥望故乡。芦花洁白反衬征尘苦涩,“犹未归”三字道尽无期戍边的悲凉。
- 清·郑燮《八月》
秋风昨夜渡潇湘,触石穿林气莽苍。
一叶自能知木落,几人得似水云乡?
借秋抒隐逸之志。首句写秋风席卷山河之力,次句“触石穿林”凸显其凌厉;“一叶知秋”典故暗喻世事洞明。结句发问:几人能如闲云野鹤超然物外?在秋气肃杀中寄寓对自由人生的渴慕。
- 宋·朱淑真《八月》
初合双鬟学采桑,严妆二月嫁王昌。
如今八月霜飞草,犹理残妆对镜妆。
女性视角下的岁月之叹。少女时学采桑、嫁良人,青春如二月繁花;而今秋霜覆草,人至暮年仍对镜梳妆。“犹理”二字,写尽对青春逝去的不甘与眷恋,残妆与霜草共奏生命挽歌。